在上世纪七十年代,军队中发生了一些颇具戏剧性的职务调整,尽管某些将领已经调任大军区的关键职务,但任职时间不长便被调回副职。以吴烈为例,他在令人瞩目的武汉军区担任政委,然而仅仅四个月后,就被改为了副政委;济南军区的政委任思忠也面临同样的境遇,五个月后被调任副政委。
更为巧合的是,吴烈与任思忠都是在1975年被委任为大军区的政委,而这一时期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,变化的政治风云令人捉摸不定。
吴烈出身于警卫部队,早在他参军之初,就被选中负责中央首长的安全工作,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。在一次被派往承德执行任务时,他因承德保卫战而转入冀热辽军区,参与了一系列关键战斗。1947年,冀热辽部队结构被调整为冀察热辽军区,吴烈也随之归属东北军区。在秋季攻势到来之前,冀察热辽的主力被重新编组为8纵和9纵,吴烈被任命为8纵下辖的师长,负责任务繁重的指挥工作。
展开剩余65%经过三年的东北征战后,吴烈参与了平津战役的激烈战斗,战役结束后,他被调回中央负责警卫工作,先后担任师长、中央纵队司令、公安部队参谋长以及首任卫戍区司令员等重要职务,甚至还担任过武装警察部队的副司令和二炮的政委。1975年4月,他被调任至武汉军区政委,然而,仅仅四个月后,由于原炮兵司令部政委王平的调动,他也随之改任副政委,协助处理各项事务。
任思忠则一直从事革命宣传工作,年轻时便在地方任职。在抗战时期,他扎根后方,几乎未曾离开延安。随着战争的胜利,很多来自延安的干部被派往东北从事新工作,而任思忠正是其中的一员。抵达承德后,他被编入成都卫戍司令部,随后出任政治部主任及热河军区警卫团政委,与吴烈的部队相同。1947年,任思忠进入8纵,在第24师任团政委,成为丁盛的得力干将,而吴烈则负责22师的指挥。
在后来的工作中,任思忠逐步被提拔为师政治部主任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又担任了多项职务,包括师副政委、政委等。在44军和45军合并后,他连续担任师长、政委、军参谋长以及副军长等职务。经过六十年的奋斗,他晋升为少将,并调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,先后担任副政委及政委等重要职务。
1975年,任思忠从广州军区调任济南军区政委,然而仅任职5个月便被改为副政委,替代他的上级萧望东则被调任作为新的政委。这种将领们在担任大军区正职后又被调为副职的现象,令人感到困惑和意外。
其实,从六七十年代的任职情况来看,许多将领的升迁也没有太多惊讶之处,少数优秀将领能够经历跨越式的晋升是常态。在1975年,军队整顿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,着力解决“软、懒、散、骄、奢、惰”等诸多问题,重申纪律,加强教育,提升部队战斗力是工作的重中之重,因此开始调整、改组各级指挥班子。
对于诸如“软、懒、散、骄、奢、惰”等问题,实际上源于思想观念方面的欠缺,需要加强思政工作进行引导。因此,在这一年,大多数军区和军兵种的政委都进行了调动。例如,王平被调任武汉军区,王六生则从武汉军区返回炮兵部队,廖汉生调任南京军区政委,郭林祥则从总后政委调任新疆军区政委等。
如吴烈与任思忠这两位将领从大军区的正职被重新调为副职,也许与此次整顿工作密切相关。接替他们职责的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,王平是上将,萧望东则是中将,两人都在战斗年代担任过政治思想工作,其政工经验相当丰富。相较于吴烈与任思忠而言,他们在解放战争过程中主要负责军事指挥,尽管后来也参与过政治工作,但鉴于整顿将直接影响军队未来的建设,资深将领们的任用似乎是符合时代需求的重要选择。
发布于: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-申请股票杠杆-股票配资开户会员-配资头条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